- Blind mode tutorial
lichess.org
Donate

国际象棋局面分析——时间与空间纠缠的游戏(二十五)

ChessAnalysisTacticsStrategy
本来预定要更的是丁立人对Grischuk, Alexander的一盘(关于960开局),但想到对汉斯尼曼这盘正好可以补到换兵这个问题,能够接上前面推兵/兵型的部分,所以还是接上一章继续看这盘。

https://lichess.org/study/6LblemWs/0B0S4ZDr#34

之前寄由相对子力价值这个概念,我们已经讲过如何衡量子力对换是亏是赚。在推兵章节,我们也讲过了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出较为理想的推兵。
那么顺理成章的,就可以讲讲“换兵”了。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还是来借丁立人对汉斯尼曼这盘17回合的局面,来剖析一下两位顶级大师的快棋行棋逻辑。
呃......汉斯尼曼的相关争议,我只想说一点。既然他能在FIDE官方承认的赛事中获得2700+的积分排名,“赛事公正”,“实力确凿”,“作弊可能”,就不可能是绝对的。
现实一点儿,各种赛事都可能存在不公正之处,存在可供作弊甚至集团舞弊的漏洞,FIDE榜单未必真实衡量棋手实力,出于商业运作和营销,棋手可能扮演非常不光彩的角色。
回到棋局,因为是快棋,我们也就不精算局面了,17回合白黑控场比为21:11,基本符合白方+2的局面优势。2点以上的场优很容易突破数格子这个简易算法的准确阈值。这么大的空间优势很容易兑换成等价的子力,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会走出等势的对换局面。需要棋感强到一定程度,棋手才可能意识到局面存在等势的对子简化局面。这也是另一种可以用来确定局面优劣,锁定局势的方法。但这相较于数格子,更加可遇而不可求。
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汉斯尼曼和丁立人的快棋逻辑,17.Nxe5 Qc7,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基本的防守素养。Nxe5本身带有加码对c4兵进攻的意味,同时e7兵也是潜在弱点。Qc7就是简单的,将弱点连线,指导防守调动。类似的进攻手段,就是“捉双”,将对手的弱点子力位置连线寻找交点。
这步棋虽然被鳕鱼老师扣了很多局面分,但某种程度上,这也是汉斯尼曼能在时间/局面双劣势的情况下缠斗翻盘的关键一步。
即便“后”是最差的空间控制子力,也是最差的防守子力。但就是Qc7,“如防”的这一步,触发了丁立人反射性的应对逻辑。“对方防守c4,加码到兵/象/后三防,那么我就可以Be2,再度加码进攻,兵/马/象/车四攻,对方再加码可能就是Nd6了”。
之前和丁立人聊过,他认为下棋需要进入一种心流状态,一种行云流水,前后连贯的状态。我部分同意这一点,但鉴于他有30年棋龄,而我不到3年......所以我认为,下棋更多是一种互相喂屎的感觉。
之前我说过,我只相信自己三回合之内的判断,并默认四回合以及之后的判断是错的。所以最长间隔三个回合,我就必须重新审视棋局,找下一个“三回合计划”。所以我的主要弱点是3回合以上的对换,以及基本不具备超快棋能力。即便从lichess高手以及顶级职业棋手的超快棋中,我能够分析出他们的行棋模式。但我避免走反射性的,不假思索的棋步,防止形成随手棋习惯。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会破坏我基于深度局面分析形成的棋感,污染我脑子里的数据库。
人在不动脑子的时候,非常容易记住一些奇怪的东西。举例来讲,我在和8级鱼重下24年丁立人卫冕赛最后一盘遗憾的残局时,只要全盘接受丁立人的思路,我也同样在55回合鬼使神差的走了那步Rf2。呃,扯远了,回到棋局。
18回合这里,从用时来看,丁立人应该是考虑了一些其他的战术线路。所以我不认为Be2和汉斯尼曼仅用时数秒的Qc7同为随手棋。而且这步棋内涵也并非简单的加码进攻,而更多是形成牵制并迫使对方b5马从有战术威胁力的位置腾挪,更深一层的话,也是允许对方冲兵c3,让王前兵阵更加“充实”。
这并非过度解读,因为结合后续来看,丁立人在3分30秒到3分01秒,17到20回合之间明显没有找到进攻战术。所以推断18.Be2根本不是进攻着,至少从行棋动力上不是以进攻为主。
我不否认我是直接点到17回合来看汉斯尼曼怎么又送出了这么大的局面优势,以及为何丁立人还是没有很好抓住机会转化胜势的。这不是为了看笑话挑毛病,如果读者觉得从顶级大师的错误中学不到东西的话,出去就好了。再一个,我相信自己追根溯源的能力,很多时候只要看一眼残局准残局的子力位置,我就知道双方棋手在中局大概犯了那些错误,错过了哪些机会。
所以我们可以对比上一章,十个回合前的局面,来看看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,前因又如何影响了后果。
先说看到17回合时我第一反应,就是白方的后还是没动。黑方底线依然存在历史遗留问题,双车位置都很被动。白方的后有没有必要进入白线和白格象协同呢?
暂时没有,因为局面上双方只剩同色象。提后进入e2,黑方必然Be6防守底线。
底线,def三线的散兵堆,以及放空的b5马。Qe2的问题在于给了对手一回合解决两个局面通点的机会,显然不好。
那么我们还是要聚焦在冲突摩擦集中爆发的b/c两线。对方上一回合的协防是否到位?
在Qc7之后,黑方局面至少还存在三个痛点的情况下,我们确实需要考虑冲突在c4全面爆发会产生怎样的结果。我认为丁立人显然考虑过bxc4这条线。顶级棋手肯定也都知道,推兵至少需要前进格双方等控制数,而吃兵/换兵,则至少需要再多一个控制数。因为吃兵动作本身消耗一个由兵本身提供的控制数,而进兵要想站稳脚跟,则又至少需要双方等控。现在3对3的控制下,显然白方不具备倾尽子力在c4对换的资本。所以对换止于dxc4,黑方依然占领该格。b5马又支持c兵冲击c3将军。
这就是十回合之前埋下的伏笔。
image.png
应对Nc4丁立人选择推兵进王。d2马腾挪的延迟,直接迟滞了子力进入后翼进攻的节奏。或者说这十个回合丁立人对于局面的判断,很大程度上可能认为偏于均势。当然了,15+3的时限下基本不支撑临场数格子这种操作。顶级棋手只要知道了引擎给出的局面分,就足以获得巨大的心理优势,继而明确战术部署方向。我写这个专栏也是为了让读者学习理解,并且在日常练习中使用这些理论和技巧,内化为准确的局面分析判断能力,继而提高实战水平。
回到棋局,也正因为丁立人对于本盘开局中局阶段自己的优势认识不足。所以18.Be2,无可厚非,面对对方无可避免的冲兵c3,为王腾挪出中心方向的逃生路线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这也解释了19回合之后,丁立人先封闭局面防守,再逐步稳定简化的行棋思路。
这里需要再度指出,丁立人的防守策略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经验“形”,而非当前局“势”。bxc4可行之处就在于,第9回合前出的车,既可以用作进攻,也可以用作针对后的前置防御。这一点,丁立人完全没有利用到,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压力,也没有获得足够的防守安慰。
image.png
在汉斯尼曼Qc7双防c4/e7之后,丁立人完全可以Qb4再双捉c4/e7,也实现一个横向的叠重子。因为从布局上,之前推兵进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解放底线防守的双车。而被解放出来的重子,如果没有实现相应的进攻和前置防守功能。也就意味着本盘的布局准备和丁立人临场驾驭能力,还是存在脱节。所以当王被重新压回底线之后,a4车还是难免在黑方冲兵压力下退缩。王翼车则在兵林泥潭中挣扎,完全没有得到解放。
或许本盘是丁立人重子调动强化练习在实战中的进一步尝试。但反应的问题依然是,调动很大胆,协同性不足。顺便猜测,这也是丁立人为了应对,古克什较为依赖的冒进兵型所做的相应准备。我不认为这会有很好的收效,但也期待经过更多磨合尝试,丁立人能为我们展现出......
唉,我之前说过的,这种类似中象的巡河车在国象就是杂技。